晚上的时候她返回了西方的穷石,那里是昆仑山弱水的发祥之地,到了早上的时候她会在清水之中洗一下自己飘柔的秀发,配合灿烂的朝阳,把整个沉睡的山脉都唤醒了,这个时候骄傲的她又会隐于山林之中,虽然她的容颜卓尔不群,可也未免有些太无情了,所以我只好忍痛割爱而去。图片:隐于山林之中剧照
2、追溯传说
可以说这首作品的品质和意境都是无与伦比的,这也证明了早在公元300年左右时候,关于“洛神”的传说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了,那么屈原这首作品能够说是源头吗?自然是不对的。
在《楚辞·天问》中说:天帝降下了穷氏羿,传说他把河伯神的眼睛给射瞎了,甚至还去迎娶河伯之前的妻子宓妃,这个是真实存在的吗?而王逸在《注》中标注:洛嫔,是水神,原名叫做宓妃。
在后世,很多人把《天问》篇放在屈原的名下,认为是他的早期作品,不过学者顾颉刚先生经过考证后认为,
其中涉及到的神祗称呼,包括上下文的语气、关系都应该形成于春秋甚至更早,所以很可能是屈原传递下来的,但不是出于他的笔下。
图片:屈原剧照
既然这样的话,关于“洛神”的传说就还得往前推上200年到300年的时间,不过有一点是值得庆幸的,《天问》里面提到的河伯,在很多的古籍史料中都有出现,他的名字叫做“冯夷”或者是“冰夷”。
像《庄子·大宗师》、《山海经·海内北经》、《酉阳杂俎》、郭璞著《注》、《淮南子》中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证据,
其中的关键在《山海经》,这是在公元前300年前后最终成书,不过其中的很多基础部分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所以也证明了“洛神”与“河伯”这个传说应该成型于春秋时代或者更早。
图片:“洛神”影视剧形象剧照
二、刨根问底再继续
1、上古神话是源头
我们按照上面的线索继续往前追溯,这个时候就联系到《尚书》了,这本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一些帝王和王公大臣们参与政治和治理天下的大集合,其中第一篇就是著名的《尧典》。
这其中提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这个发布命令的就是天帝,他命令羲和去观察天空中的日、月、星辰等天象,制作成历法颁布给天下的百姓。
这位羲和是当时天帝手下的重臣,也是有关伏羲女娲传说国内已知最早的描述,所以后世在看这段文字的时候,常常把“羲”与“和”拆分开来,至于伏羲和女娲在咱们中国传统神话体系中的分量和做出的贡献,自然就不用多说了。
但是要注意,在《尧典》中羲和还是一体的,这是包含了上古人民的一个认知过程,羲和获得了天帝的命令后,又安排四个属下去管理东南西北以及春夏秋冬,这才逐渐完成了“敬授人时”的任务。
后来在考古出土的楚帛书里,这四个属下变为了伏羲和女娲生下的4个儿子,这就发展出了“创世四神”,此时伏羲成为了人类始祖,女娲成女皇,具备了三皇史观的特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伏羲和女娲
2、真实身份
在上古老百姓的眼中,最高的神灵是太一,居住在天上的穹顶之中,他具备了中国传统观念中的阴阳两种概念,最早的形象和传说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所谓“太一”实际上本意是“天一”, 代表着天数的开始,这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易》中所说的“故易有太极,生两仪,后生四象”的说法。
在《尧典》中帝尧其实就是太一的化身,他安排羲和后来成为伏羲和女娲,也就是“太极生两仪”,而伏羲和女娲生了四个孩子,也就可以看做是“两仪生四象”。所以这是古人对阴阳、神明一个明显的认知过程,也符合当时那个时代人们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为什么要说这些呢?这就涉及到了“洛神”的真实身份,因为伏羲和女娲不仅仅只是生了儿子,还有个女儿,她就是“洛神”
,因为这个设定符合古人对于阴阳理论的认知,也符合大众观点,所以“洛神”一开始就是神仙的身份。图片:洛神神仙剧照
这一点在《太一生水》等战国时期楚国古籍中都有描述和说明,“洛神”后与河神,也就是上文中的“河伯”结合,丈夫主管黄河,而宓妃掌管洛水,这也是“河洛文化”的起源。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