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荐举。历史上许多朝代都实行过荐举人才的方法。有才不荐,朝延要治罪的。汉武帝下诏荐贤,说:“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伯乐年纪大了,向秦穆公推荐九方皋来代替自己。施伯向鲁庄公推荐曹刿,长勺一战大败齐军。明初德高望重的元老重臣杨士奇,一生以荐贤为己任。
(4)实地查访,隐处求才。曹操一向重视通过调查访问获得人才。明朝左光斗风雪之夜私行察访,发现了民族英雄史可法。隐士,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特有现象,朱元璋非常重视到隐处求才,他下令分行十道旁求隐逸之才,使明初“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
我国古代人才待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汉代为比较健金,有五种主要待聘形式:
(1)专门招聘精通某门学术的。如汉昭帝招聘精通《论语》、《孝经》、《尚书》的专门人才。
(2)按州县定名额,由地方官举荐。
(3)为某一件事而招聘,事毕,应聘者即可归。如刘邦从鲁国短期招聘人才来帮助制订新朝仪。
(4)招聘的人经使用如不合格,可以罢免、辞退。
(5)各级行政长官、各诸侯王都有自行招聘人才的权力。
为了使各方面的人才得到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一些朝代采取了相应的招聘政策:
(1)“不以前过为过”。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善于从敌对营垒中发掘人才;在楚汉之争中,刘邦争取了韩信等一大批楚营人才,为灭楚建汉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古代人还有为国举才,不计私仇的优良传统。东晋郗超,不顾忌家仇私怨荐举谢玄,淝水一战使晋国转危为安。“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曾为袁绍写檄文痛骂曹操,但曹操击败袁绍后并没记仇,仍任用陈琳为起草檄文的官。
(2)“不非小疵”。古代一些明君贤臣,选聘人才多主张看大体,看本质,看主流,而不计较某一方面的不足。曹操选拔人才不避偏短,唯才是用,他在《求贤令》中将负有“盗嫂爱金”之名的陈平推荐给汉高祖,还进行了热烈的赞扬。
(3)不问其出身本末。这是南宋诗人张孝祥对古代用人验经的总结。古代有识之士早就看出,按家世选才,会导致国家大乱。我国古代大凡开国创业的明君,思想一般都比较解放,用人政策比较灵活,如曹操部下的大将张辽,徐晃都是从战俘中选拔出来的,张郃是官渡之战投降过来的。
(4)勿限年龄,毋拘资格。对于那些德才兼备的人,不按照通常的官阶次序就破格提拔上来。
(5)不限国籍。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都注意大量招聘人才,并不问及国籍。如秦国大量招聘六国人才:卫人商鞅、吕不韦;楚人李斯,魏人范睢、张仪;韩人韩非;燕人蔡泽等都为秦所用。秦国创造条件发挥这些“客卿”的聪明才智,灭掉六国,统一了中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