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碰到类似问题,身边很多人会被科普,婚礼以前称“昏礼”,古人婚礼多在黄昏举行,所以叫“昏礼”,但这好像是用一个结论解答了另一个结论,并没有解答为什么要在黄昏或接近晚上的时候结婚。
先说结论。在晚上举办婚礼,有以下几点考虑,一种说法是阴阳五行说;另一种说法是抢婚习俗演变,下面我们铺开讲讲——
先说阴阳五行说。因为男属阳,女属阴,阴阳相交便是昏。《礼记》载:“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这里的昏时,指的是十二时辰里的戌时,相当于现在晚上7点到9点之间。《仪礼·士婚礼》载:“婚礼下达。”汉郑玄注释:“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阴。”而且黄昏也象征了古人对“日月交替、长久圆满”类似美满婚姻的期许。
再说抢婚风俗。抢婚是原始社会的一种遗风,即在昏夜时分,男子夺取女子为妻,这种情形在现在少数民族的习俗里仍留有影子。有学者认为因为黄昏之交方便抢婚,这个时间遂影响了后世黄昏时候举办婚礼的时间,《说文解字》中将嫁娶的“娶”字解释为“娶,取妇也”,便可见其端倪。后来抢婚制逐渐被商婚制和媒婚制取代,成为了文明时期的主流结婚方式。
以上二者一个是五行角度,从另一个是风俗变迁角度,而真正定下规制的还是得看周礼,《礼记·昏义》明确将婚礼时间定为黄昏,称“昏礼者,礼之本也”,便严格规范了这项重要的礼仪制度,后世效行。
而现在为什么婚礼便成了白天?有很大原因是因为明清时期出现了严格的“夜禁”制度,明代邱濬在《大学衍义补》中进行了解释:“此所谓夜禁也。今制一更三点禁人行,五更三点放人行”,这句话的意思是,明代一更三点(20:00左右)开始禁夜,五更三点(4:20左右)解除宵禁;清代更甚,晚上七点就宵禁;对比繁荣开放的唐宋(有过宵禁也有虚设和部分时间会开放宵禁),以及元代最多也就是九点之后宵禁,那么越往后,原来在昏时结婚的时间就显得很难以实现了。
那为什么改到了中午?因为“午时”也属于“阴阳交时”,在11点到12点之间,12点后,阳气因盛极而衰,阴气开始产生,所以赶在12点前结婚,就是为了“阳往阴来”,和黄昏举办婚礼的意义类似,有点退而求其次之感,这种观念也遗留到了现在的婚俗之中。
而现在一些城市依旧保留着黄昏结婚的习俗,也可以说是旧时的传承了,阴阳相交,承继美好祝愿,你们那边旧俗是什么时候办婚礼的呢?欢迎右下角点赞在看收藏以及留言。